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三角形」撃球動作概論 轉貼from乒乓家園

(手在檯面上)(即手的位置要保持在不低於檯面的高度上);手在身前(即不要在還原時將手扯到身後去);手在肘前(許多球友無法還原接第二板球,造成身後撃球,就是拉手過於靠後的緣故)。

正確的攻球動作起始於引拍。引拍應是以腰控臂:大臂不後拉而直接將引拍手向身體右側(以右手為例)橫擺;然後在重心的移動中轉腰向前——順勢收前臂撃球,即可在身前形成一個三角形(即從撃球者上方俯視:以身體之中軸線為一點,執拍手從引拍撃球之起始點為一點,到揮拍至額前為一點,在這三點之間畫連線,應該是一個較規範的三角形)。而錯誤的撃球方式往往不是以腰控臂,而是後拉手(也稱為跑步式撃球),當然就不會有所謂的三角形問題了。
凡無三角形的攻球動作,其基本功是永遠練不好的。因為動作定型永遠也達不到了。跑步式撃球的頑固動作,會使人撃球的結果不可預測:左一下右一下飄忽不定;自己打球會打到對方檯子的什麼地方連打球者本人也不知道。
後拉手式撃球為何會造成撃球不穩甚至帶側旋,解釋如下:
後拉手撃球使撃球動作人為地複雜化了。一旦後拉手引拍,那麼在迎撃來球的過程中,首先必然是以肩為軸、大臂發力——你 想想,後拉手時迎球,怎麼可能收小臂?直接收小臂的話必然收拍碰到你右胸上!如果説先動大臂待執拍手揮到右前方時再收前臂,這就使一個連續完整的動作分成 極難控制的兩截,哪個天才能把握好?動作不變形才怪!!!你可注意一下,凡後拉手的球友打球,基本上大、小臂間的夾角不變而肩關節在大動!而這正是正手撃 球的大忌!這様子攻球,球總是帶側旋的,永遠不會體會到撞撃的發力是怎麼回事。而正手攻球沒學到家,拉球也學不好!要知道,拉球的正確動作只能是在正確攻 球的動作上發展演變來的。不好好下功夫體會就會走彎路。
道理易懂,動作難學。這使很多乒乓球愛好者深感困惑。主要是覺得按身前三角形的理解練攻球發不出力來。這是因為用慣了大臂,一旦要改就覺得使不上勁兒——問題在於他們不會利用重心的移動撃球,只會原地收縮地甩臂。 而用重心引拍和撃球必須懂得重心移動。向前迎球時要有重心從右腿往左腿的轉移(即重心平動),在這種移動中,即使不特意收前臂,執拍手的空間移動已獲得一 定的擺幅;在此基礎上,只須順勢收前臂即可獲得撃球的動能。這時的前臂發力,已不是孤立的、具有或然性的局部收甩,而是從屬於整體動作的一個必然的組成部 分;在大肌肉群的參予下,撃球動作具有質量大、慣性也大的特點,所以撃球就穩定和準確。
關於後拉手造成手臂脫離整體運動亂晃悠而造成拉球側拐的問題,我還想多説兩句。
李曉東教練在談到撃球協調性的6個關鍵詞中的重心一詞時,曾指出過:
重心與手基本是一體的,而絶不是分離的。所以,在不夾臂的前提下,我覺得手如果能離身體近一些,就能比較好地利用重心的力量,兩者的結合會稍微容易一點,動作也會更協調。對於重心幫助發力,大家都比較好理解,但其實重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無論正反手銜接、發球、搓球……重心的影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我們應該認識到:脫離重心運動的手臂動作,除了會造成撃球不穩的情況外,它還白白做了完全沒有必要的無用功。李曉東曾這様談到以重心帶動手臂還原的問題:


假 設還原只以手臂為主,手臂攻球時前進的幅度可能是兩尺多或三尺,如果還原還是這麼大的距離,每打一板球,手就需要工作六尺,幾板快速來回之後,由於頻率太 高,手就已經僵硬了,沒感覺了。如果你能用重心幫助還原,在快速連續中幾乎不用明顯引拍就可以還撃,因此能給手以更大的自由,利用節省下來的這段時間,你 的手可以放鬆,可以比較從容地去找撃球點、去取位……好處無窮。
手臂的還原與引拍是有連帶關係的,其實也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問題來討論。李曉東所説的還原只以手臂為主的情況,當然未必就一定是後拉手,但後拉手的情況居多。所謂用重心幫助還原或用重心引拍,只需懂得在重心向右腳轉移的同時腰部向右側壓轉即可完成(就是説在身體的垂直軸上略有轉動的同時還要在身體的矢向軸上有向體右方的壓轉);在此過程中,幾乎沒肩關節和大臂什麼事!即使是拉弧圈球,引拍時手臂的右後引也要與脊柱成一線,即所謂沉肩墜肘是也。——附 帶説一句,要判斷一個人還原或引拍是否正確,可以站在撃球者的側面來觀察;如果他還原或引拍時可明顯看到肘尖突出於其脊柱線以外(螞蚱腿就是這麼蹶出來 的),則是跑步式後拉手引拍。如還原或引拍時整條手臂的走向與脊柱的走向大體一致,看上去順溜舒服,則大體沒錯。而一旦養成了後拉手式引拍或還原的壞毛 病,撃球動作就不可能合理了——要知道,使火車頭的輪子轉動的機械臂也就是這麼咣當咣當地誇張運動的!

有人把攻球動作中的重心和腰的運動方式理解為類似於一扇門的轉動,説門是圍繞一個軸轉的,而我們攻球動作中的這個軸就是我們身體的中軸,因此腰和重心都是圍繞著這個運動的一個扇形軌跡。持此論者還舉出了雨傘的轉動使雨水向四處飛濺和鏈球在運動員身體的加速旋轉後飛向遠方的例子來説明自己的觀點,並把這種門軸式的動作稱之為圓周運動
這種理解值得作進一步的討論。
我所認識的一球友在談打球體會時就不説什麼重心,而是強調説扭螺絲(指撃球時身體的旋動);但我觀察他拉球時磨擦過多,力量不大。他單位的同事戲稱其某小板是此球友之姓)。扭螺絲式與門軸式轉動類似,它最大的問題是力量的耗散。就以傘的轉動使雨水向四處飛濺為例,可以發現四處飛濺的雨滴在離心力作用下並沒飛向我們心目中的撃球方向,而是沿切線方向朝四面八方分 散掉了。可見腰的轉動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在。我記得張曉蓬教練(電視教學片:《打好乒乓球》中的直板教練)在一篇文章中就特意説明他不贊成拉球引拍時腰沿 垂直軸方向旋轉過多。拉球不同於無須考慮還原的擲鐵餠運動,前者要在有一定的垂直方向旋轉的同時注意要有沿縱向軸方向的壓轉,這様才能有效地發揮出撃球時 腿、腰、手要同時向同一方向集中用力的功力。所以重心轉移始於足:蹬地,要有從右腿往兩腿間的重心轉移——但身體不能上下起伏(是重心平動)!身體各部分朝撃球要去的方向同時用力,轉腰也就在此中了;至於圓周運動,不是指轉動雨傘甩雨滴或鏈球運動的旋轉方式,而是指重心轉移在撃球瞬間找到一個支點,使撃球重心在瞬間保持一個停頓(王吉生教練語),從而使手臂的鞭打式發力得以優化的發力方式。故此圓周非彼圓周也。
需要説明的是,上文所引王吉生教練所言之停頓之意不是指攻球的制動,而是指持拍手一側的髖關節在重心移動中的突然剎車——手臂的鞭打效應:的作用力,就產生於這關鍵的中樞傳導站。
我之所以不讚成用容易引起誤解的簡單的門軸式轉動的圓周運動來説明攻球運動,是因為這種理解的似是而非。在討論近台快速相持的問題時,李曉東教練是強調要以重心來帶動手臂的還原或引拍的。他用了下面三個句子來表述:手在檯面上(即手的位置要保持在不低於檯面的高度上);手在身前(即不要在還原時將手扯到身後去);手在肘前(許多球友無法還原接第二板球,造成身後撃球,就是拉手過於靠後的緣故)。李曉東教練的這三個對手的空間位置的限定詞,就是不讓你在還原或引拍時做過多的什麼門軸式旋轉;他所説的用重心帶動手臂還原,就是讓重心向右腿轉移時使手臂向身右側位自然落放或稱橫擺,而非跑步式後 拉手。發力要想不耗散掉,也只有在還原或引拍時不做張曉蓬教練所不讚成的過分逆向門軸式的旋轉才有可能。這裡就有一個會否用腰的問題在。而用腰問題,是應 該在學攻球階段就必須解決的,否則以後後患無窮!但遺憾的是許多球友都不耐心體會如何過攻球這一關就匆匆往前走了。在我看來,凡是近台對攻時自感協調性 差、找不到感覺的人,其實都是沒有真正學會用腰的人——許多球友對此缺乏自省和自知,所以不説也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