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乒乓訓練日記 1~101

學球日記一:  先用正手攻球來練蹬轉迎前的動作再結合兩點打一點的步伐訓練, 效率遠高於直接從正手拉球練起,事半功倍 ! 
學球日記二:  動作框架正確動作熟練後, 要盡快進行走動中擊球的練習,應該早於定點的發力練習.
學球日記三:  學弧圈球要先轉後沖. 先不要管速度 弧線, 先管好吃球摩擦 動作求舒展 順暢, 然後慢慢加力 能拉多轉就拉多轉.  如果動作 方法正確, 只要把發力線慢慢改變往前多些控制好弧線, 就能拉出前衝弧圈.
學球日記四:  擊球時的發力順序是由下到上, 學習發力的順序卻要由上到下. 學習放鬆的順序 也要從上到下,循序漸進.
學球日記五:  擊球時持拍那腿的膝蓋若沒有屈-蹬-伸的過程,就談不上用重心打球,沒有重心交換的過程,就不可能練的好步伐.  右膝必須保持彈性, 一但僵硬就不可擁有好的步伐, 只能靠上肢發死力. 
學球日記六:  步伐訓練主要是練腳,不是練手. 腳沒到位, 胡亂發力的結果 動作很容易變形走樣.
學球日記七:  練基本功不能只偏重某樣的技術練習, 容易"營養不良" . 比如定點練太多, 或者 只練斜線不練直線, 或者 只練正手位 不練反手位, 或者 只練相持 不練前三板 , 只會起下旋 不會拉上旋 ,只練攻擊不練防守跟控制, ....
學球日記八:  拉攻球要有重心轉移 以腰帶手, 發球也是如此. 
學球日記九: 什麼是迎前? 簡單來說 就是在出手揮拍之前, 用腿跟腰的蹬轉動作 使得身體先靠近較佳的擊球位置,  而不是在原地等球逼近身體,失去了發力的空間.   
學球日記十: 怎樣可以放鬆? 簡單來說, 就是用手臂的重量去打球,而不是用手的肌肉在打球.
學球日記十一: 攻球抽打是撞中帶磨, 拉球是摩擦帶撞. 攻球下網通常是往上摩擦過多往前撞擊力量不足, 拉球下網通常是往前撞擊過多往上摩擦不足.
學球日記十二: 如何正確用腕? 擊球時,腕要先固定放鬆,隨小臂運動方向而動再順勢擺動, 而不是主動發力. 發球,搓球,挑打, 撥球,拉球 皆是如此.  如在擊球前先有個外展(正手)或者後擺(反手) 會更好, 擊球瞬間再順著發力方向順勢擺正(手指突然緊抓有個制動動作) 即可.   與其說是用"腕力",倒不如說是用指力 . 與其擊球時腕才內收,倒不如引拍時先行外展.(更多內容請看-- [原創]如何正確用腕 )
學球日記十三: 想提高接發球的能力,要先能學會"控制" ,再求搶拉.  每失誤一球就要靜下心來想,為什麼. 是動作錯誤,還是看錯旋轉 ?
學球日記十四: 每次發球前,都要想好對方有可能怎麼回球,想好第三板. 如果您適合上旋球相持,就不應該老是發短下旋. 反之亦然.
學球日記十五: 接發球時,不必要 動不動就側身,避免意圖明顯讓對方先行控制.  一但決定要側身, 就不能猶豫. 側身後發現位置不好, 寧願拉的轉而不要勉強拉沖, 打好落點而不是勉強發力.
學球日記十六: 直拍反手推擋彈是肘高於拍, 而橫拍反手撥彈大都是肘低於拍. 所以直拍推擋彈重心要高,而橫拍推彈是重心要低.
學球日記十七: 拉球引拍時 右肩的下沉, 不能只是靠上半身的下彎, 還要用右膝的屈縮來降低高度 -- 尤其是起重下旋. 正手拉球是右肩往右下沉,反手拉是右肩往左下沉.
學球日記十八: 正手挑球必須右腳先往台內踩住有了支撐才出手.  挑打也要注意要有引拍動作,而不是伸過去就打.
學球日記十九: 我以前定點攻球練太多--錯了.    現在基本上只要定點打順了感覺對了 先不急著練發力, 就會開始練習兩點等走動中擊球的練習.   正手位練完再換反手位, 再練正反手銜接. 但多不發力,純粹是 練步伐 跟銜接 解決重心到位的問題. 接著再練拉球, 依此類推. 
學球日記二十: 練拉球, 絕不能在練定點時 一打順就想發力, 應該是先練兩點 三點 左推右攻 反手推撥後側身 等練習.    中中老師也這麼說過, 走動中擊球的問題解決了, 再回頭練發力, 事半功倍 !  這陣子我也感同身受 , 那是種跳躍性的進步呢.
學球日記二十一:走動中擊球的練習剛開始時,動作一定會變形走樣, 所以最好有多球訓練的輔助, 沒有進球率的壓力, 先顧步伐到位 再求動作順暢不變形, 之後再求進球率與落點控制, 最後才是力量.  通過多球練習後再進行單球練習 往往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學球日記二十二:多球只是輔助, 不能只練多球而不練單球(一擋一攻) . 多球練過的內容, 也要在單球的練習再實踐過才行.
學球日記二十三:殺高球的技巧在於-- 引拍時拍子要比擊球點高 !  迎前要充分,運用身體重量來打而不是發死力. 
學球日記二十四:發不出重下旋的主要原因: 1.沒有吃住球,並非摩擦越薄越好. 2.摩擦部位不對 3. 摩擦方向不同於擊球方向而產生過多側旋,力量分散.  4. 摩擦速度過於均勻--跟拉球一樣,觸球瞬間要加速摩擦. 記住! 是吃住球再加速!
學球日記二十五:發短球第一落點要近網 擊球點稍高, 發長球第一落點要靠近端線 擊球點稍低. 接發球的判斷也是如此推估.
學球日記二十六:高明的發球不是你能把球發的有多轉, 因為再轉的球高手都能夠搶拉或者主動控制. 有效的發球在於"迷惑性" 以及 旋轉的變化要夠大, 再配合 事先預設好的第三板搶攻套路.
學球日記二十七:任何技術動作都要還原-- 除了攻擊技術, 搓擺挑 發球 都是如此. 還原不只是手的還原 還有重心的還原, 要多運用"墊步"及"小碎步" .
學球日記二十八:盯球的兩個重點  1. 對手擊球觸板瞬間 球拍與球的相互作用 (力量大小 撞摩比例 作用方向 )   2. 球落台後彈起 到觸球瞬間.
學球日記二十九:對於近台短下旋來球 拉起後, 要立刻還原重心高度 並且稍微後退一步,因為擋回來的一定是較長較高的上旋來球.
學球日記三十: 橫拍反手快撥絕對是反手拉球的重要基礎. 練好反手撥與反手拉的關鍵不在於腕,而在於 肩肘的前領再加上小臂與肘之間的槓桿運動.
學球日記三十一: 近台相持講求出手要快 動作要精簡 擺速要快, 而中遠台相持的關鍵才是力量跟旋轉.
學球日記三十二: 拉半出台短球容易失誤的原因-- 手後拉 重心過於後仰 擊球時機太晚.  糾正方法就是,引拍時肘關節保持在身前, 身體保持前傾 主動迎前(因為球不大往前跑), 儘量在高點或者高點末期擊球.
學球日記三十三: (延續三十二) 肘在身前,其中"身前"的定義不是兩腳連線之前,而是兩肩連線之前. 正確來說,正手拉攻的動作, 引拍時都應該保持肘在身前 ,這樣就能確保是用身體引拍,而不是手後拉來引拍.
學球日記三十四: 被對手調動去撲正手時, 如果移動幅度過大,拉球時最好回擊到對手正手大角把角度加大,還可以特意加上側拐, 這樣可以防止對手回球到你的反手大角.
學球日記三十五: 擊球節奏很重要. 正確的拉球節奏-- 從引拍結束,出手擊球,還原到準備姿勢(重心還原手放下) 佔三分一時間,剩下時間拿來引拍. 馬凱旋老師也在 弧圈球十六個不等式提到了 慢引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業餘的都是快引拍,原因是手停在空中"做造型" 停頓過久,對手都已經觸球球過來了 手才放下, 直接引拍 造成引拍過於從容.  所謂的慢引拍不是故意放慢 而是時間匆裕更可以根據來球的情況做出調整.假設揮拍動作是1, 還原是2 , 引拍是3 . 節奏應該是 12, 3-- , 12, 3-- .... 而不是 123, 123, 123 , 最差的是 13,13,13,13 ....>
學球日記三十六:(延續三十五) 所謂的"快還原 慢引拍" 不是故意放慢, 指的是有充分的引拍時間.  一般業餘朋友都快引拍,因為還原太慢, 收拍停頓過久, 無法快速放鬆, 只好匆促引拍. 引拍的好壞,大大影響擊球的質量.
學球日記三十七:與長膠對戰最忌諱心浮氣躁, 搞不清楚旋轉就 多過渡 等待機會.  因為長膠回球的旋轉大都是被動的,難以主動製造旋轉, 就像一面鏡子會把旋轉"反射"回來. 所以, 應付長膠的基本打法就是先學會讓自己不要製造旋轉, 不搓也不拉 平送過渡,免的搞亂自己.  等時機好再發力一板過.   (只談基本打法) 學球日記三十八: 接發球時的準備離台不能太近, 要有點距離.  因為長球快 短球慢,  前進容易後退難.
學球日記三十九: 接發球的預動--在對手出手前 先行把重心稍稍提起, 這會有利於後續的快速移動.
學球日記四十: 前傾的具體表現 -- 重心不在屁股 而是落在前腳掌. 頭部往地上的垂直投影在兩腿連線之前,眼睛注視的高度降低.
學球日記四十一:  鞭打效應不是形容球拍與球的作用形式, 指的是身體的發力形式. 所謂的小臂二次加速就是甩鞭(鞭打)發力的表現.  拉球時的小臂加速不是主動發力,而是順著蹬轉的力量,先甩後收.  正確來說, 腿腰手(腕)由下往上的力量傳遞都是甩鞭發力的表現.
學球日記四十二: 迎前發力與放鬆的具體表現是-- 肩比臂先行.  右肩的迎前, 並非肩關節扭甩的結果, 而是引拍先有屈膝的準備,擊球時有蹬腿-伸膝(挺膝) 帶動右髖前挺, 在由右髖骨間接帶動右肩前迎的結果.
學球日記四十三: 吃球(吃住球)的定義: 一般都說,吃球是使"球再拍子停留久一點", 簡單來說就是"停球"的感覺. 其實用"時間"來描述吃球現象不是很正確的, 更精確的說法是, 觸球後球跟拍子一起運行的"距離"拉長 . 差別在哪? 各位可以深入探討. (拉球的摩擦是靜摩擦)
學球日記四十四: 為何橫拍反手比正手來的好練? (指一般正規學球的經驗) 因為反手引拍時,肘只能身前,而正手因為活動空間大太靈活容易發大力不好受控制反而影響了學習.  所以業餘朋友們不管是直拍橫拍, 正手技術想要打好根基 "肘不後拉保持在身前" 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這裡的身前 指的是 兩肩連線之前)  隨時提醒自己吧 會有收穫的.
學球日記四十五: 大家都知道擊球完畢要立刻"動作"要還原,但是卻忘了手臂要立刻放鬆. 從收拍還原 回到準備動作 從引拍 蹬腿迎前 以腰帶臂等過程, 手臂都要保持放鬆狀態.   而"還原"必須是放鬆的開始. 如果還原忘了放鬆而持續緊繃,那麼下一球的質量就會因手臂的僵硬而受影響.
學球日記四十六: 拉球引拍時不要急著把手臂打直, 因為那樣容易把手臂弄僵. 如果手臂放的夠松, 在蹬腿迎前轉腰帶臂的初期, 在右肩前挺的保證之下, 手臂自然就會拉直.  (延續學球日記四十二: 肩比臂先行)
學球日記四十七: 練球像在存錢, 比賽就像在花錢.  寧願不打, 也不要亂打.   要打,就必先堅守練球時的原則,別為了贏球而破壞原則.
學球日記四十八: 用身體找球不要用手找球.  用身體找球的具體形式就是用右腳找球. 引拍時,要用身體去引拍而不是用手引拍(手後拉) . 橢圓形引拍法不是故意去劃圈, 而是手放鬆還原再用身體引拍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現象. (更多內容請看--橢圓形路徑還原引拍擊球法(柳承敏王勵勤示範) )
學球日記四十九: 正手弧圈的發力的各種環節之中, 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難練的是正確的蹬腿動作.  因為蹬腿必須配合上肢的發力的需求(向前 向左 向上的多寡),所以在扭腰發力與上肢發力尚未正確掌握之前,  蹬腿的動作也就很難跟著正確. 也因如此,學習發力的順序也無法由下到上, 所以正手弧圈的發力如果先從蹬腿開始練起, 就會顯得彆扭而不協調. 而且沒有足夠的步伐訓練也很難把蹬腿的動作養成習慣且做得確實,很容易就疏忽而變形走樣. 反過來說, 學不會蹬腿 學不會用重心來打球 , 依舊習慣用上肢來發力, 再好的步伐也沒用.
學球日記五十: 指的發力順序-- 在觸球之前,切記手指不可先行緊抓球拍, 因為手指一發力, 腕就無法靈活擺動 影響力量的傳遞, 尤其是引拍時, 切忌緊抓球拍.  **** 以上要領可以適用在 拉球 發球 攻球 撥球 挑球 等技術範圍.
學球日記五十一: 所謂的 "腕要放鬆固定", 並非要你刻意去"使力"讓腕固定不動, 其用意在於告誡球友們,不要在小臂力量傳達到腕之前 "主動"發動腕力, 放鬆隨臂擺動是正確的.  (要注意腕的動作是隨著小臂的揮動軌跡而動) . **** 以上要領可以適用在 拉球 發球 攻球 撥球 挑球 等技術範圍.
學球日記五十二: "步法練習不能單純理解為是下肢訓練的問題,它與上肢,與腰(髖關節)有直接的聯繫。尤其是在與腰的關係上更顯密切。因為腰在身體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連 接作用,是身體運動的中樞。因此,解決步法問題,就要解決腰與下肢的問題,而不能單純的只考慮腳底下的問題。" (內容詳見 戴老師的 文章-- [原創]談步法的一些輔助性練習  )  以上是戴老師的總結, 經過我自己學球一年多來的親身體驗, 我感同身受 非常認同.  更多內容請看-- 談步伐訓練的五個層次與訓練方法 )
學球日記五十三: 拉球出界的可能原因有:  1. 擊球時機過晚 2. 引拍太低 3. 摩擦球的部位過低  4. 旋轉判斷錯誤
學球日記五十四: 橫板握拍食拇指置放位置的要領-- 食拇指的"施力點"應該要對稱.
學球日記五十五: 奉勸拉球一直無法入門的朋友, 先進行 中遠台正手對攻 的訓練, 再過渡到把球"掛"起來的階段. 先掛後磨,先遠後近, 先轉(吊)後沖, 先上後下(先練習拉上旋來球)     **** 請參考 戴老師的文章內容-- [原創]從打到拉的必由之路 
學球日記五十六: 給直轉橫的朋友--右臂肘尖不要外翹(去除直拍抬肘習慣), 肘尖向下壓些, 肘離身近些. **** 這是當初 戴老師 給我的重大提示 受益不淺) 我也發現,這樣糾正之後, 就大大地去除了直拍影子 打起來較為舒展好看, 更能發揮橫拍的優勢, 連帶 中路追身球 也比較好銜接正手.
學球日記五十七: 正手拉球:起正手位半出台短球應該上右腿 而不是上左腿. 台內挑,搓也是如此. 擊球後迅速還原的方法是--靠右腿前腳掌"點"回 帶動重心還原. 而不是退左腳帶動右腳.
學球日記五十八: 撲正手步伐關鍵在最後一步, 要領是 單步結合側跳步. 並不是跳起來才打-- 右腿蹬轉動作完成之前 右腿仍然觸地吃力.  請參考 柳橙敏三點拉一點  的視頻.
學球日記五十九: 拉球不轉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大原因是"收臂過早" (反手拉則是展臂過早) . 糾正方法是儘量把力量集中在觸球瞬間才爆發開來, 摩擦的關鍵在於擊球瞬間的"加速度"  , 其要領是 "先甩後收".   ****更多內容請看 [原創]談拉弧圈球之收臂(附圖解) 
學球日記六十: 如何放鬆? 走路大家都會吧, 也很放鬆. 注意自己走路時, 兩臂的擺盪是不是不需要"發力" ? 是不是放的很鬆?  小臂還有點"順勢而收"的動作 ?  原因就是走路時兩臂 肩膀 都放的很鬆, 用手臂的"重量"在擺盪 而不用"肌力" . 打球也可以如此, 試試看 .
學球日記六十一: 要特別注意, 進行走動中擊球練習時 光是步伐到位是沒用的, 還要把腿跟腰的關係聯繫起來,腳到位後務必要把重心壓在右腿(以正手攻拉為例), 擊球前先要有個蹬迎的動作. 不只是手要有一鬆一緊的變化, 腿也要保持鬆緊的彈性(屈蹬伸).
學球日記六十二: 什麼是擊球前的停頓? 就是步伐到位後,蹬迎到出手間的時間差. 如果步伐沒到位,重心無法事先壓在右腳, 被迫只用上肢力量來擊球的情況下 就不可能有這種停頓感. (更多內容請看--[原創]拉弧圈球時一個轉腰擊球前的停頓  )
學球日記六十三: 前衝與高吊加轉弧圈的差別就在於弧線與球速,但這只是表象. 加轉弧圈並非為了製造較高的弧線, 高弧線只是向上發力摩擦的因素所致, 其內涵就是製造強烈的旋轉, 以旋轉來壓制對方的進攻強度 以轉來達到主動控制之目的.   如果加轉弧圈掌握的正確, 只要 引拍稍高 擊球時機稍微提早改變摩擦之發力方向,  就能拉出像樣的前衝弧圈 .  如果您只能掌握其中一種, 代表您的拉球方式仍有待改善.
學球日記六十四: 很多人以為拉球拉的不好,是因為板型控制的緣故,其實不然.  我心中從無板型之分.  刻意去控制板型是不對的, 因為板型的決定來自幾個因素 1. 引拍高低 2. 擊球時機 3. 摩擦方向(往上與往前的多寡分配) 4. 擊球部位 . 這些因素必須根據來球的情況而定,想拉沖還是想拉加轉, 板型其實是這些因素決定後的結果.  所以就算拍型對了,  但這四個因素的調配錯了 結果可想而知 .
學球日記六十五: 大家都知道拉球時必須有個二次加速的收臂現象(是順勢收臂 不是主動收臂). 但真正要達到高質量弧圈, 必須要有三段式加速 -- 蹬迎階段,扭腰帶臂階段, 順勢收臂 等三個階段.  蹬腿轉腰有人看成一體的,這沒錯, 但蹬跟扭腰發力之間 事實上是有個"時間差"的.  腰的發力必須保留在觸球之前一刻才爆發出來, 不能過早加速 以免觸球時 力量已經潰散而無法集中. (更多內容請看--  [原創]談拉弧圈球之收臂(附圖解)   )
學球日記六十六: 如何練反拉弧圈?  反拉的步伐要求很高, 重心調整要快. 撞擊不能過多 不能借力去撞, 要主動去磨, 引拍高些 摩擦球的部位高些, 手腕要看情況調節.   最好先練習 快帶弧圈, 再練 反帶弧圈,再練反拉.  不能急 要循序漸進. 我最近偶爾有反拉(反帶)弧圈之佳作, 甚至出現跟教練對拉的鏡頭(當然終究是我死 教練太強了) , 分析其原因是 我平時當陪練 擋弧圈球擋多了, 再加上近日步伐訓練有了很大的成效,才有這樣的成果.   說真的 沒有步伐 什麼都白談.  快帶弧圈的步伐要求較低 動作較小 建議大家先從這邊下手. 
學球日記六十七: 打摩一說: 小臂打,手腕摩??   我經常接觸專業隊的學生還有資深教練, 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如果真的要說打磨,身體是打(迎前),小臂 腕 都是磨.可以多看有關 用腕 的文章, 拉球時 腕的摩擦方向 必須同於 小臂的運動方向. 而且腕也是應該順著小臂傳過來的力量 順勢而擺動 並非主動發力. 有些文章也說到了腕的 外展 跟 內收的運用, 從外展到內收的方向就是同於小臂的運行方向. 再者, 我也從一位專業隊學生(他經常跟著資深教練當陪練) 聽到這樣的結語: 越是爆的球, 手腕用的越少,因為腕動作過大 球就慢. (更多內容請看-- [原創]對討論弧圈「打摩」問題的思考  )
學球日記六十八: 起重下旋容易掛網? 提示: 不要光用手去拉,多用腳!  引拍手放鬆打直,沉右肩(不是兩腿齊蹲),拍子放低, 擊球時一定要先用腿去蹬,帶動身體重心往上發力, 再順著腿的力量轉腰收臂. 想像: 您想把球甩往天花板上去吧!  (更多內容請看--  [原創]起重下旋的拉球技巧 )
學球日記六十九:  打磨爆沖論, 這是有的, 但那已經不是談拉球的摩擦方式, 而是到了發力的內涵與層次. 當你身體發力 爆發力道到了一個協調完美的境界, 瞬間發力摩擦的結果就是有"打"的味道.(前提還要步伐到位 有機會球). 但我仍堅決, 爆衝決對不是單純的改變摩擦的手法(或者撞磨比例) 就能辦到的. 建議朋友們掌握好拉球的摩擦方式(吃住球 二次加速), 再去改善發力的協調問題,加強步伐訓練,  才有可能有達到爆沖的境界.
學球日記七十:  我以前一直有個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熱身才能夠打的得心應手.我曾以為是個人特質,或者是人老了反應變慢,其實不然. 在我專注於走動中擊球等步伐訓練之後, 這問題竟然就不藥而癒. 原因就是以前用身體找球的 習慣還沒養成,打了五局十局之後,才有辦法人球合一. 想想也對,平時練球都用上了腳, 一上場腳的移動意識遲鈍, 怎可能打好球呢? 步伐一慢,腳發不出力量,當然得靠上肢的力量了,不彆扭才怪.  這也難怪過去我練球時都虎虎生風, 上場就彆扭不順. 步伐重要阿!
學球日記七十一:   許多朋友還是分不清髖跟腰在發力上的區別跟作用,我在此簡單扼要的說明. 有人問:"腰在乒乓球中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支撐作用嗎?" 我的答案是:  腰是個發力部位, 靠的是腰部肌肉縮放.      髖才是 承上啟下的支撐作用. 髖是骨頭關節 本身是不會動的, 送髖(挺髖)的動作來自蹬腿挺膝的發力. 腰是通過髖的力量傳遞順勢發動,並且再以髖骨為支,扭動上半軀幹來發力(力偶作用).   扭動雙腿(雙膝)也可以使髖骨帶動上半軀幹轉動,但這是扭屁股式的假轉腰.   改善方法--練習單腿拉攻球,直到蹬轉完畢左腳才落下,還原.  單腳攻球的矯正方式,就是要讓你沒辦法用一隻腳去旋轉軀幹,就會逼迫您主動去轉腰,而懸空的左腿與右肩則是以丹田為支點的槓桿動作,經由轉腰的動作而自然 左旋. 注意專業選手們定點練習時扭腰發力的過程 右大腿是不動的 形成穩固的支撐, 當擊球完畢重心落在左腳後 才由軀幹帶動右髖前挺 (更多內容請看--[原創]談假轉腰(三樓附上視頻解說)   拉球時蹬轉發力圖解-根據中央台教學視頻製作 ) 
學球日記七十二:  拉球不轉的原因? 發球跟拉球原理雖然差異不大, 但發球因為動作小, 也不需講求球速,所以光靠腕力反而能把力量集中在磨擦方面. 而拉球動作大,力量反而難以集中, 像我們這樣的業餘球迷 發很大的力氣還是拉不出高質量弧圈球 主要還是協調發力 力量集中的問題, 簡單說就是力量沒有真的傳遞到拍子 完全的作用在球上面.  過早收臂也是拉球不轉的原因之一, 拉球是講求觸球瞬間的加速力量吃球加速的距離, 如果觸球時您的力量已經用盡拍子反而在減速 或者提早脫板,那就無法拉的很轉. 
學球日記七十三:  很多人在拉球引拍的過程,就把大臂與身體的角度"撐開", 這樣是很難做到充分放鬆的.  應該是:收拍還原時手臂自然下垂, 用身體引拍,  蹬轉迎前發力時把手甩起來 靠著"離心力" 自然把大臂撐開, 同時也把大小臂的夾角撐開.
學球日記七十四:  拉球時的蹬腿到底要怎麼蹬? 直接往左腿蹬是不正確的. 蹬腿總共有三個階段. 1. 右邊身體迎前(蹬腿挺膝送髖) 2. 以髖為支撐向前向上向左轉腰 3. 前面兩個結果造成重心轉移,出手之後身體轉正,重心自然落在左腿,以便還原. 各位可以試試看單腿拉球法 (相關文章-- 拉球時蹬轉發力圖解-根據中央台教學視頻製作 )
學球日記七十五: 步伐到位不等於身體到位 ! 步伐到了, 身體姿態沒準備好也是不行的. 怎樣才算身體到位?  以正手拉球來簡單說明,就是腰跟腿的準備動作要同時完成 -- 腰腹跟腿之間的角度 , 重心是否落在右腿.  用身體引拍,不要用手引拍.  很多朋友身體沒到位,手就已經伸出 或者 後拉, 引拍一錯 這球質一定有限 動作很難協調.
學球日記七十六: 我帖子總是不斷重述.. 橫板握拍不需要特別 利正手 或者 利反手, 對於業餘朋友來說 中庸握法一定夠用.不是說 握拍方法不重要, 握拍要正確, 但不必那麼講究偏正手 偏反手.有些朋友正反手有那麼大的差異,有可能是自身發力方式出了問題而用"握拍"來修正掩飾,我認為是捨本逐末呢.
學球日記七十七: 前衝弧圈的特性-- 要注意. 前衝弧圈的沖字 是指二速, 一般業餘的沖 都靠撞擊, 只是一速有如正手快攻的爆, 但沒有強力旋轉 落台後不會往前衝 只是彈高.要注意 弧圈球的 弧字 代表 前衝/加轉弧圈 的飛行軌跡是保有美妙的弧線的, 這弧線不是靠球的重力(自由落體)而是強烈旋轉造成氣體力學的上下壓差, 迫使往上飛的球反折往下 形成弧線.沖 跟 弧 兩個字 都是正手快攻抽打 所沒有的特質. 前衝弧圈就是在加轉弧圈的基礎下, 改以往前摩擦多些, 迎前發力多些, 撞擊多是"發力方向"改變的結果 , 而不是改變"摩擦手法" , 更不是改變"撞磨比例"就能拉出又快又轉的前衝弧圈.  而爆沖弧圈亦是弧圈的一種, 是前衝弧圈的基礎下, 瞬間全身爆發加力摩擦的結果, 並不是有更先進的技術. 千萬不要捨本逐末在磨擦手法來做文章, 協調發力與發力集中 才是爆沖的唯一關鍵.
學球日記七十八: 拉球要不要用腕? 腕是全身甩鞭發力的末端關節, 腕的動作是一定要有的,但力量得從腳由下往上逐次傳遞,最後集中到手腕.   如果只是單單加了腕力,而由上而下的力量傳遞無法集中到腕,這就本末倒置了.  有人說的好, 人吃了三碗飯才飽, 並不是第三碗飯特別, 只吃第三碗而忽略了前兩碗飯 這樣是不會飽的.
學球日記七十九: 橫拍有沒有推? 要先從推入門嗎? 依我直轉橫的經驗來說, 橫板的推(撥)跟直板的推動作是不同的.橫板的推(撥)是先有個領肘動作(不能過大)小臂順勢外展 帶肘前推, 直板的推則是完全靠肘頂前臂直直前進 不需要小臂動作. 如果用這個觀點來看, 橫板其實都是撥, 只是在初學階段 把肘前送的動作誇大一些會比較穩定, 但決不能完全用肘的前送帶動小臂來推球. 熟練後再加上腕的擺動, 肘的前送動作逐漸縮小, 就形成了較正規的反手撥. 我也經歷了推的過程(有看過我直轉橫剛入門的視頻 可以得知) , 但技術熟練後, 這推送的動作就逐漸消失了.也許這也是個正常的過程. 但我認為 如果學習者的悟性夠 教學方法科學 , 會擋球之後 可以直接由擋進化到撥. 因材施教.
學球日記八十: 正確的發力練習不是用力揮拍 快揮拍,而是要慢. 只有慢跟放鬆,你才會感覺到腿的力量,感覺到腰傳遞過來的力量. 腰要比腿慢, 手要比腰(肩)慢, 慢而有力,力從腿經過丹田傳到肩,臂. 小臂放鬆, 要有先甩後收的感覺.
學球日記八十一: 有人說, 腿腰手就像是三段式火箭的推升, 也很形象. 腿帶腰  腰帶手 也可以說是 弓弦先推著箭一段距離之後, 箭才射出. 如果箭(臂)先跑了, 弓弦(腰)又怎麼能推著箭前進使力呢?  手一定要慢阿! 我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讓朋友們能夠簡單的就能做到真正的以腰帶手.. 後來想了一個方法 大家試試看-- 單腳著地, 手往右後退, 腰肩往左前前進,   別太用力, 慢一點, 去感受力量的傳導.單腳怎麼拉球?  以右腳為軸 但腳不轉.  用腿跟腰肩的槓桿原理使肩膀迎前, 手一定要放慢!  力量一出 身體重心自然會"順勢"往左落下. 也許這樣表達還不夠清楚, 我會再繼續努力說的更清晰些. 
學球日記八十二: 用腳打球只是個簡要的概念,力量如何有效傳導而不在中途損失,如何練習?如何自我檢驗而不含糊,才是我想表達的.業餘的不是"動作"做不好,而是力量傳導效率有了問題,如果力量傳導效率不好,再好的爆發力 動作再大也沒用.
學球日記八十三: 我不敢說 "打磨"的說法是錯的, 但我始終覺得它把問題複雜化了. 我沒這樣教過人 也沒看過這邊的教練這樣教拉球.拉球就是兩段式加速, 就這麼簡單, 觸球後拍子頂著球繼續加速進行"靜摩擦" (把第一段加速細分成腿跟腰 就成了三段式加速)
學球日記八十四:握拍的鬆緊?引拍時松, 觸球時 全身力量傳遞到手指的時候 再抓緊那麼一下就可以了,其餘時間都要松!
學球日記八十五: 我也時常回頭從正手攻的動作中慢慢引渡到正手弧圈,效果出奇的好,動作更為合理精簡.  正手拉絕對是正手攻框架的延續! 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什麼內外弧的問題. 如果有所違背,一定是有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再者, 正手拉的差別, 就在於動作大小, 重心以及發力方向的改變, 以及二次加速的吃球摩擦!
學球日記八十六:橫拍反手彈擊是個什麼樣的動作?橫拍的彈擊比起直拍彈擊 要來的簡單許多.橫拍彈擊就是直接從橫拍反手快撥來演變,但前提是您要有好的反手快撥的基礎,而不是另外又練了一套.如果您已經掌握好反手快撥,出手快 球速快 經常靠反手得分, 那麼你把肘與小臂的動作放小,小臂傳遞力量給腕之後在擊球瞬間的"制動" 加大,就是彈擊了. 彈擊主要是由後往前 甚至是由上往下, 千萬不要有往上摩擦動作. 出手要快 動作要小!
學球日記八十七: 再說說我自己的體會-- 我直轉橫之後,就只有跟教練學反手快撥. 彈擊沒教自然就會了. 不是我天才,事實上彈就是撥的演變延伸,技術深化的結果. 如果你只會反手撥而不會反手彈, 可能是反手撥在動作框架上出了實質的問題,建議從反手撥來改善起.練球時,多去找撞擊的感覺,來球若夠高就不需要有多餘的摩擦,比賽要有進球率,但練球就 是要練出技術該有的威力,否則對練可以連續兩百板 也是白練.  反手撥(彈)就是動作簡潔,快狠準,出手快還原也快,出其不意.
學球日記八十八: 有人問拉與打怎麼區別? 打與拉的分別其實很簡單.. 先用比較簡單的條列式來說明 . 攻打:   蹬腿轉腰--以腰帶臂(拍)迎前--小臂二次加速--拍子觸球撞擊--球在拍子停留時間極短--出球脫拍 .  拉球:   蹬腿轉腰--以腰帶臂(拍)迎前--拍子觸球瞬間小臂二次加速--球停在拍子上一起作用一段運行距離--出球脫拍.   光用打磨比例(撞磨比例)來區分拉跟打是遠遠不足的. (更多內容請看--  [ 德瑞克個人專輯 ] [原創]拉與打的區別 )
學球日記八十九:  拉就是要有"吃住球"的動作-- 拉球的摩擦是靜摩擦, 所以拉球時必須 使球拍與球作用一段距離, 有人說是"停球",球停在球拍上久些 ,球不能太早脫板. 吃住球後的二次加速就是拉球的主要訣竅跟現象.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前衝就是發力往前摩擦多些 附帶的撞擊就多些, 加轉就是往上發力摩擦多些, 附帶的撞擊就少些.   光用打磨比例(撞磨比例)來區分前衝跟加轉弧圈也是不妥的.
學球日記九十:  攻打 -- 主要靠撞擊的力量,不需刻意有停球動作,動作快  出球也快,  觸球前, 身體甩鞭發力造成小臂二次加速當然還是要的, 但小臂要在擊球瞬間之前就先行加速,讓球吃入海棉底板,產生更大的擊打效應.  有如"打人巴掌"一樣的鞭打效應. (小臂何時開始加速關係到力量集中的問題,在此不再多述) .  在這說的攻打是涵蓋借力與主動發力.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   往前打多些,附帶的摩擦就少些, 弧線低平.   往上打多些, 附帶的摩擦就多些.
學球日記九十一: 搓球 -- 千萬不要小看這門技術, 業餘的包含我以前在內,其實搓球都不及格的. 搓球的旋轉, 速度,落點,弧線等控制, 都需要加強. 一定要用上小臂去帶動手腕. 只用腕而不用小臂是錯誤的. 拍子不要抓死,手指要能感覺拍子的重量去擊球.  不妨打球打累的時候, 步伐很勉強時, 不如不要攻擊, 專心玩玩控制技術,會有所提高的.
學球日記九十二: 劈長的球怎麼拉 ?  其實不是只有一般朋友怕被人劈長, 高手也怕... 但高手之所以叫高手, 當然不會輕易給對方機會有劈長的機會, 如果您發過去的 搓過去的球 容易被劈長 而且都是兩大角 , 那您就要注意前一板的控制是否太差.   劈長過來的球 一定要先退 找好重心位置再拉. 千萬不要急, 一定來得及的.  若被頂住不好拉沖,你就拉個鐵轉的球,用旋轉控制對手.
學球日記九十三: 半出檯球該不該拉? 看幾個情況1.來得及到位 球不會太低 看清楚旋轉 有把握就拉2.看對手跟自己的能力 -- 如果對手擅長搓球 你擅長上旋相持, 那就拉轉一板 不要勉強拉沖,讓他無法借力打. 起板時先觀察對方站位,然後選好落點. 起板後退後些 準備相持. 如果對手怕劈長, 那你就劈它一板再等機會. 3.正手最好是拉不要磋. 太短太低 也可以選擇打下旋,稍微發力就行了 注意弧線. 也可以用挑打的.出手要突然讓對手措手不及.4.看體力-- 如果累了 那就磋一板吧 偷懶.... 既然要磋 一定要重! 如果無法避免搓出台 那就儘量劈長些 選好落點. 5.總之,要講求變化 . 多點手段, 老是搓也不好.
學球日記九十四: 半出檯球該不該拉? 有機會練練多球 逼自己去拉每一顆球 你就會發現..平時以為不能拉的球  其實都出台 都能拉 !我練球或者比分玩玩時, 我的信念就是:  如果能到位的球 出台必拉(或者其他積極的攻擊方式)  , 這是給自己的一個訓練機會.當然,選擇搓回去的人 也未必會輸球. 如果只是純粹要贏球, 當然不一定要起板. 尤其時遇到水平差一檔次的, 就要看你的心態,是要贏的難看,還是贏的好看些 同時提升自己 . 遇到較高層次的對手, 你這球不起板(不一定是拉), 下一板就準備防守吧... 我跟教練打,如果他會給我這種機會起板,我會很開心... 再不拉就沒機會了...  有時候累了.. 步伐慢了, 我就不拉了, 專心練控制.  目的不同.
學球日記九十五: 搶拉與否 ? 也許有人會說, 搶拉的成功率不高, 那不如搓一板 控制一板 -- 這話是對的. 但這問題不是出在 球有沒有出台 或者是 半出檯球, 問題出在個人的拉球技術, 那麼平時就更需要去加強練習. 或者有人會說, 勉強搶拉過去的球軟弱無力 容易被反打, 不如控制一板 搓一板 -- 這話也不無道理. 但這還是個人拉球技術問題,或者說是決心. 既然要拉, 一定要發力, 要不就拉的鐵轉, 要不就拉的沖些, 不上不下的最要命, 這還是一個練字.
學球日記九十六:起下旋之後該退還是該往前? 你若是把球拉的很轉球且軟 那就不要退太遠 因為對方借不到力 貼回來的球也不快, 接著就要變換節奏 不能等球下降了才拉或打, 那樣很容易出界.  如果你拉那板較沖, 你就要退 因為去的快 回來也快. 上旋來球會沖會有時會往下鑽, 出手一慢就不好發力.  下旋來球較慢 球會飄, 時間較為充分.另外, 起下旋是你主動在製造弧線, 你會覺得放心的發力.  而拉上旋則是要控制弧線, 你會有怕拉出界的壓力.
學球日記九十七:有人說練攻球用不上?  那也是練的問題.  下次找球伴練習發搶, 搶拉之後 下一板打上旋. 或者直接發快球,練習攻打第三板.  只練基本動作當然不足. 一定要有技術結合與銜接的實戰模擬練習, 沒練,當然會脫節.
學球日記九十八:殺高球. 我球隊的人包含我自己 都被教練笑過,他老是會故意說 "高手都怕高球阿?" 其實是講反話 呵呵... 通常遇到這種情形, 只要幾盤多球練練就會了. 教練教的技巧只有一個 正手殺高球就是 "引拍要比擊球點高 少摩擦多撞擊 要用上重心的力量 ".
學球日記九十九:摩擦旋轉只是為了進球率? 如果是攻打, 摩擦旋轉確實是為了進球率, 但威脅在於一速的快跟出手的突然,主要還是靠擊打的威力. 但缺點是 如果退台太遠, 一速的飛行距離過長,威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反過來說,對手退遠些去回接攻打過去的球, 威脅性也會降低.弧 圈球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轉跟沖"所帶來的威脅, 而"弧"字 是強烈旋轉的"現象" 而不是目的,且更著重於落台後的"二速"變化 . 加轉弧圈是往下墜不大往前走,前衝弧圈就是落台後突然往前加速沖的感覺, 這兩個特徵會造成對手回接的難度跟威脅.  如果只是為了過網, 那就多點撞擊加點摩擦就行了,不一定要拉弧圈.  效果是不同的,手法也有所不同. 攻打靠摩擦旋轉增加進球率, 弧圈球則是靠發力方向的調整控制弧線高低來增加進球率.
學球日記一百:發搶練習. 不管是專業的球隊 或者是 業餘的球隊, 發搶訓練 都是必練項目. 唯有這樣,才能突破業餘的瓶頸. 在練完基本動作,步伐訓練 ,接下來的重點就是發搶訓練.唯有這樣,才能把練球的內容真正發揮到實戰之中,否則容易練賽脫節.  有些朋友說的對, 想要提高,就要想辦法逼自己搶攻,不要把機會讓給對方. 當然,如果你基本動作 步伐訓練 沒過關 搶攻容易失誤, 那就是基本功的"層次"問題, 問題並不是出在搶攻的策略,有這樣情形的自己要回頭去檢討加以彌補. 基本功不過關, 能用的策略就有限,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我球隊裡的訓練是這樣的-- 一邊練發搶, 一邊想辦法不讓對方得逞,兩邊都想辦法突破對方的攻防, 這也是一種技術對抗的練習, 練到一定的量 再交換角色. 如果一開始基礎不好, 可以先固定發一種球 也指定對手的回球方法跟路線, 熟練後 再一一變化,  也可以先練好第三板, 第三板過關了 再練第五板, 最後結合所有發搶戰術做綜合練習.
學球日記101: 拉沖時拍型應該幾度?  我的帖子都沒提到板型角度... 那答案很明顯了... 就是沒有答案 呵呵. 我學會拉球至今,我還沒注意過板型應該要多少度呢,也沒人這樣教球的.這樣學拉球也一定學不到精隨.板型角度是許多因素結合之後的"結果" . 也就是 發力方向,引拍高低,來球的高低與旋轉變化,擊球時機(高點 下降期),摩擦厚薄(觸球部位) , 想拉的沖還是拉的轉 .... 等等 都會影響這板型的結果. 通過不斷的練習與修正, 積累下來的"經驗"就會存貯到您的肌肉記憶之中,就像是電腦中的資料庫一樣,而這就是所謂的"手感". 手感是一種反射動作, 臨場實戰來回快速, 是不可能有時間去思考那麼多的. 比如不轉球如何拉沖, 如果您沒練過這樣的球或者練習的積累不夠, 那您就會容易失誤, 此時再去想板型, 是肯定來不及的, 您的肌肉也未必就能聽話呢.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