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引拍決定一切

引拍後,手肘尖超過兩肩連線之後大概就算過多了. 

    
如何糾正了? 其實很簡單, 就是擊球完畢後, 手先不要有引拍動作, 只用腰引拍.
可以試試看, 擊球完畢, 手稍微放下 自然彎曲(同準備姿勢) 置於腰的右前方 不動, 然後保持這個姿勢 向右轉腰.
在引拍結束蹬轉迎前的初期再把手稍微打開就行了.

近來和球友練對攻時感到,球友攻球時總是往上扯球——過來的球呈一軟飄飄的拋物線;不會撞板式擊球。本來對攻,對方擊過來的球就是略帶上旋的,衝勁很足,有什麼必要回球時往上蹭球?目的是什麼?力量都耗掉了!要知道近台攻球,執拍手的運動軌跡,是朝向你要擊球去的方向的,非常乾淨利索,沒有多餘動作摻雜其間,任何其它方向的分力都是多餘的——比如特意翻腕使拍子在空中畫扇形、執拍手向上扯等等。
  我休息時坐在一旁觀看,發現這個球友還不會用腰,就是用手打球,腿腰都是虛著的。附帶說一句,和我打過球的球友,十個 有九個半攻球基本框架都有問題,又多半是從不上網學球的(網上談球有共識的,因空間阻隔見不著面;能湊在一起打球的,偏又從不上網,更談不上考慮什麼技術 標準;真讓人沒脾氣)。網上大家在談什麼,他們一概不知。這非常令人遺憾——要在盲然的昏暗中走多少彎路啊!   再一個問題是小臂收縮不了。我注意到攻球時很多人大小臂間的夾角是基本不變的,整個胳膊就像小學老師判作業打的對勾,是一個固定的框架。這個問題我想特別說一說以引起注意。
  小臂收不了的毛病從表象上看有一個診斷標準:就是肘部在引拍過程中脫離腰側擅自向後拉動了,所以在迎球揮拍時又會再向前扯,因而在整個引拍、迎球揮拍過程中就表現為肘關節脫離腰側前後移動(兼帶左右方向的晃動)。但是,肘一旦動了就意味著肩關節動了! 從客觀上說,肩關節一動勢必收不了前臂——沒有收臂的空間了!因為大臂的動幅已經足夠,小臂收縮也就沒有了必要。從主觀上說,引拍動了肩關節,你也就不可 能收小臂了;這個問題我在《正手攻球的「三角形」》一文中早就談到過:後拉手時迎球,「若直接收小臂,極端的結果就是收拍碰到你的右胸上(以右手為例)! 如果說先動大臂,待執拍手揮到右前方時再收前臂,就使一個連續完整的動作分成了極難控制的『雙截棍』,哪個天才能把握好?動作不變形才怪!」
  事情還不止於此。肩關節一動,整條胳膊必然要在某種程度上保持緊張。一緊張,手就硬了、僵了,放鬆的境界自然棄你遠去;動了肩關節,同時也意味著腰手的脫節、自下而上力量傳遞的脫節,擊球效果當然無法保證!這也是和基本動作出了問題的球友練球不得其所、達不到理想練球目的的原因。
  所以,說在動作的正確與否上是引拍決定一切並不為過!一招不對,全盤皆錯!大家可以注意看看身邊的球友打球,有幾個是從引拍至迎球揮拍時肘 隨腰轉、協調一致地運動的?十之有九肘部都是隨意脫離腰側自行運動的。追本溯源,引拍時不用腰引而肘向後拉動就是罪魁禍首!而肘在引拍至迎球揮拍這一過程 中同腰的關係一旦脫節,不能同步,敢說苦練三萬年你的動作也定不了型!!!所以要引起球迷朋友的警覺!練球時對自身動作的一招一式要有清晰的知覺和警惕的 自律意識,要始終有「內在尺度」,注意讓肘子順溜溜地呆在腰側,否則練球還不是瞎練?在引拍至迎球揮拍過程中肘同腰部的關係搞對頭了,能控制住、收斂住,攻球基本框架就基本弄對了;甚至可以說,攻球中出現的所有的毛病才有望消除!
  看到這裡,會有人產生疑問:在擊球收小臂的後期,肘相對腰的位置實際上會稍靠前些,這算正常嗎?——放心,這是完全正常的。我所說的是在引拍和迎球揮拍過程中,肘與腰要注意保持同步。而在拍子觸球的一瞬到順勢揮拍的階段,肘部勢必要有所超前;但這種超前,是在轉腰帶動的前提下順勢加速收小臂造 成的,而不是在轉腰力量的自然傳遞到位之前越位「搶跑」的結果。打個比方:我們向河水裡投入一顆石子,會激起一圈圈逐次擴展開去的水波(或稱漣漪);每一 層水波紋都是由它內圈的水波推展開去的結果而非相反。如果內圈的水波紋未形成並展開,外圈的水波紋是不會出現的;如出現了,那力量肯定不是來自同一系統。 就乒乓球技術動作而言,不是來自同一力量自然傳遞系統的力,就會互相牽制、妨礙和抵消。
  擊球不穩且怪的原因,說到底,也是由發力傳遞系統自身的不協調甚至紊亂造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